“高端機床制造技術,我們與德國、日本的差距有15到20年。” 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甘凌說,和國外設備比,國產機床在穩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差距明顯。比如,國外機床可以24小時不停機,國產設備不行;國外機床1秒可以加工1個零件,國產設備可能要1.5秒。雖然近幾年國內企業也開始做高端機床的集成,但核心技術如數控系統主要還掌握在德國、日本等少數企業手里。前些年,工信部牽頭執行了一個機床數控系統的臨時專項,國家投入了部分資金,也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如今,以大連光源為代表的國產數控系統有了提升,但差距依然存在。國家應對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核心軟件這類幾乎所有企業都會遭遇瓶頸的環節組織力量“集中攻關” “即使上了首臺套保險,針對的也僅僅是一臺設備,實際上受損失的卻是一條生產線,還是有點劃不來” “自動投料生產線是我們與北京自動化所合作開發的設備,不過,最關鍵的機器手咱們還做不了,用的是ABB的。” 蘇州盛虹的相關負責人高蘇健坦言,智能生產線上國產裝備少,一方面是“國內生產線智能化升級的需求走得比國產設備供應商要更快,企業需要的很多設備國內還沒有或不成熟”;另一方面,同類設備,國產機器人等智能裝置在硬件上不夠精細,經常需要維修。“就算壞一個螺絲,也得停產整修,帶來很大麻煩,而國外的機器人連續24小時工作多年都沒有問題。單看設備,國產裝備便宜不少,但算運營總成本,還是選質量更穩定的進口裝備劃算。” “國產裝備售價便宜,售后服務響應速度快,如果性能達到與進口裝備同等水平,肯定是傾向于國產裝備啊。”一家大型制造業企業CEO表示。在很多企業看來,精度、可靠性、耐久性以及效率,才是決定因素。 “中國企業不能只做智能裝備市場的旁觀者。”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日前表示,我國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與系統受制于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不足、支撐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政策支持不夠等,成為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突出問題。 為突破短板和瓶頸,工信部將以高端裝備、短板裝備和智能裝備為切入點,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是繼續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二是組織開展重大短板裝備工程,集中支持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所急需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項目;三是加快突破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控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等短板制約,實現一批智能裝備和系統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為鼓勵使用國產裝備,工信部等部門出臺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政策,但是,調查中記者發現,這項制度在具體執行時并沒有發揮預想的效果。“即使上了首臺套保險,投保標的、賠償金額針對的也僅僅是一臺設備,實際上受損失的往往是一條生產線,還是有點劃不來。”四川日機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宜昌永鑫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舉例說,一條5000萬元的生產線,如果因一臺2000萬元的首臺套設備而導致整體癱瘓,保險補償就應該補整條線的損失,而不是單個設備,不然,企業還是不敢冒這個險。 調查中,多家制造業企業負責人表示,智能裝備要想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單靠某一家企業的努力很難做到。國家應系統梳理中國智能裝備的不足,對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核心軟件這類幾乎所有企業都會遭遇瓶頸的環節組織力量“集中攻關”。四川科新機電副總經理李濤表示,近幾年我國實現跨越發展的領域如高鐵、大飛機等都有國家戰略支持,這些項目成功后不僅使整車、整機的水平迅速提升,也帶動了相關國產裝備升級。智能生產領域也需要類似大項目帶動。 |
關注我們,免費獲取全國最新機床訂單,6萬家機床廠家已關注